扫一扫关注微信
扫一扫关注微信
新闻动态
NEWS
辽宁长城涵盖12个历史时期,东西南北纵横4000余里,据官方统计,辽宁14个地级市均有长城遗址存在。分布如此广泛、时间如此漫长的古长城,是一道醒目的辽宁文化地标,必然给辽宁大地留下深刻的岁月痕迹,那些与长城有关的村镇地名即为明证。
绥中九门口长城的“一片石关”(张松摄)
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及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,其雏形“候城”,乃燕国大将秦开却胡千里建立五郡后,在长城沿线所修的驻军之城。候城当时写为“堠城”,是燕国长城沿线军堡的统称,大小没有统一规定,辽东郡建立设县后叫候城县。
因候城与战国燕长城的修建直接相关,今沈阳周边自然衍生出大量的“长城村”,如隶属沈阳市法库县的东头台子村、东二台子村,往西过法库有三台子村、四台子村、五台子村、西二台子村、西头台子村、叶茂台村。
明代的沈阳叫沈阳中卫,明代的辽东镇长城在沈阳地区穿过,令沈阳的长城村落更加密集。从今沈北石佛寺村往南,有盘古台村、万金台村、于金台村、白虎台村(念“薄荷台村”)、四方台村(现改为解放村)、老边村。老边村南边有边台村、门台村、曹家台村,再往南,有辽中的茨榆坨村。之所以叫茨榆坨,是因为长城倾塌后形成的大坨子上长刺槐,后借音称其为茨榆坨。
而今沈北的平罗堡,在明代叫平虏堡;尚义林村,明代叫上榆林堡;石佛寺村,明代叫十方寺堡,它们都是长城上的堡城,并有驻军……这些地名均与明长城有关。
在明代,辽宁地区的明长城沿线分布100多个城堡。如开原有庆云堡,凤城有通远堡、叆阳堡,本溪有碱厂堡、清河堡、马根丹堡,抚顺有东州堡,绥中有铁厂堡(在明代是炼铁的地方,供应长城驻军的兵器)、李家堡(堡城驻军)、永安堡,距九门口长城最近的村叫新台子村。
今丹东宽甸有著名的宽甸六堡(六甸),即宽甸、赫甸、坦甸、永甸、长甸、苏甸等六堡。宽甸六堡是明代屯兵辽东的六处军事要塞,位于今宽甸青椅山镇的赫甸堡是当年六堡要塞之一,其古城遗址保存最为完好。在凤城市石城镇内,至今尚有一段由石头垒砌而成的城墙,是明代新安堡遗址,“石城”由此得名。宽甸满族自治县原史志办主任尚振声认为,新安堡是赫甸城的前身。
此外,隶属今锦州市北镇域内的中安镇、正安镇、大市镇,以及绥中的前所镇,其名字也与明长城有关。
提到辽宁的长城地名,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柏林川是值得一说的地方。除了“柏林川”这个名号外,它还有“人石村”“拜灵川”“拜刘川”等其他三个别称,探究这些称谓的历史渊源,就不得不提爆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的明清萨尔浒大战和当年战死沙场的一代名将刘綎。
柏林川村地处宽甸的山间谷地,附近有著名的天华山风景区,一块高约3米的巨石在平地突兀耸立,这块奇石叫“老人石”,柏林川的“人石村”别称即由此得名。这块巨石呈站立的人形,顶部削尖、底座方圆,尤其从侧面看,极像古代手持笏板上朝议政的官员。巨石通体光滑圆润,鲜见打凿痕迹,背后刻有字迹,但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,能依稀辨出的字样唯有“钦差镇守辽东缮”“成化五年二月五日”而已。这是明代驻辽武将韩斌立的一块界碑石,丹东的虎山长城据考证修建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而虎山长城修建时间的确定依据,就来自柏林川村石碑。
图片明代的鞍山驿堡,现在鞍山市沿用其名(张松摄)
明辽河东线长城始筑于成化四年(1468年)。《辽东志》载:成化三年(1467年),“自抚顺而南四十里,设东州堡;东州之南三十里,设马根丹堡,马根之南九十里设清河堡;清河之南七十里,设碱厂堡;碱厂之南一百二十里,设叆阳堡,烽堠相望,远近应接,拓地千里焉”。而柏林川的人形界碑石,就是当年明朝与以董山、李满住为首领的女真人领地的分界石,跨过这条分界线,便是满汉两重天。
辽宁地区的长城地名主要与战国燕长城,特别是明长城有关,与其他时代的长城则联系不甚紧密。在绥中有一个墙子里村,与北周长城有关;大连金州有一个土城子村,与辽代所修的镇东海口长城有关。
友好商协会
LINKS